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环节的构成

学生实习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接触社会了解专业背景,使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通过实践,使学生开阔视野,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目前已明确本科生的实践环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军训、工程实践、制图测绘、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大型作业、实验课程、社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等,实习方式主要采用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市内与市外、实习与教学、科研、竞赛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其中变化比较大的大型作业量的增加。如一年级的“机械与能源工程学导论”课程报告、四年级上学期安排的选修课程作业等环节的增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结合学院创新基地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充分利用上海的地区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1)上海举办的大型专业展览会和学术活动。如在上海举办的工业博览会、全国工程机械展览、全国制冷展、上海市制冷年会等。

2)教师的科研活动。根据科研项目性质与学生兴趣自主组合。

随着学校对外交流工作的强化,主要变化还体现在:

1)在学校规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础上,师生可以自主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通过实习单位提供的平台参与实际的工程和工作中,增强专业能力,提高专业经验的积累速度。

2)学校对外交流工作,提供学生在暑假期间访问国外、境外高校,参观他们的实验室,参与合作科研工作。

创新基地建设

创新基地的指导思想是本着全面实施“拓展素质、科技创新”的目标,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勤奋学习的热情,锻炼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促进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的涌现;同时也为了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在学校创新基地的建设中,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承担同济大学大学生“机械与热能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任务。

“机械与热能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项目管理由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与新能源爱好者协会项目部即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俱乐部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分俱乐部负责。项目部旨在协助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与本科生院,进行日常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安排、资料收集等工作;同时广泛服务学院各年级同学,进行项目培训,通过举办各类教师交流会、学长交流会、优秀项目展示、学术交流及答辩评审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实践创新能力、开阔创新思维,并鼓励协助同学积极参与同济大学各类学生创新竞赛。

学院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院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包括配备学生的工作间和添置仪器设备等,保证学生创新实践的顺利开展。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发动与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报告SITP、上创、国创)、学科竞赛和院级创新项目的申报,同时学院平台选修课设有《机械与能源专业创新实践课程1-5》,且学生从大二起实行相应的创新实践导师制,使得我院的创新实践教学做到全员覆盖。

校外实习基地

我院拥有两个国家级实践基地: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和浙江吉利集团,为我院四个专业的实习、实践和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等环节提供重要支撑。

image002

国家级实践基地牌

同时,我院拥有院级创新实践与人才培养基地50余个。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1个、工业工程专业5个、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拥有12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拥有19个。

在各级基地支撑下,我院现有院聘兼职教师30余名。

校企通过联合课程建设、毕业设计、科创实践平台建设、企业专家讲座等一系类的重要举措,推动行业、企业与学院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设计

对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并且做到“一人一题”。其中约80%的同学选择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有少量是“真题真做”,大部分是“真题习做”,都是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选题的方向覆盖面很广,选题的质量全面反映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本科生院专家组每年对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检查的情况和学院自查情况来看,主要情况汇总如下: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学会了在工作中利用各种工具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论文、设计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近几年,学院加强了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的控制,只有参加公开答辩(面向全校同学、教师、督导员开放)的同学才有资格获得优秀成绩,且只有选择毕业设计的同学才有资格竞争校优资格。同时要求,毕业答辩时,指导教师不能参加本组学生的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