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聚贤纳才!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诚邀海外优青


一、项目定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待遇保障

聘任岗位

评聘长聘教职、博士生导师,保证每年研究生招生额度。

薪酬待遇、科研经费

聘任为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岗),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另享受相关配套资助、教学津贴、科研绩效及高水平成果奖励。

办公设备

学院提供必需的办公、实验用房,在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住房保障

提供周转人才公寓,同时协助申请上海市其他人才公寓住房。

入学医疗

办理上海市户口享受人才通道,依托市级人才政策及附属学校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入托,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申报辅导

提供贴心一站式服务,校院多级精细化有组织申报辅导,申报全程专业政策咨询。


三、申请人条件

(一)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 出生日期在198511(含)以后

3. 具有博士学位;

4. 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415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的情况)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11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二)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四、申报说明

1.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须与我校签订意向性协议,于2025年3月3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 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3.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由我校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五、报名方式

简历投递

请将您的简历发送至邮箱:jxyb@tongji.edu.cn,邮件主题请标注为“申报优青(海外)-姓名”。


六、联系方式

联系老师:戚老师、王老师

联系电话:+86-21-69589750、+86-21-69589485

电子邮箱:jxyb@tongji.edu.cn


七、学院介绍

百年同济,百年机械。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源于同济医工学堂时期的机电科(1912年6月),至今已有110余年发展历史。学院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任务,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

学院涵盖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大一级学科,以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精心打造和建设以 “自主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智能工程机械”、“城市建筑节能”和“城市城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特色的一流学科,获批建设自主智能机器人上海市未来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5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4人,IEEE Fellow 2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3人;教授37人,副教授43人,优质师资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流动站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80余人。学院有本科生、研究生2000余人,在人才培养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发挥学科优势,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形成了“宽基础、重实践、求特色、国际化”的育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现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为人才发展、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上海市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重点实验室

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

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

住建部燃气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上海市人工环境智慧低碳调控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基地(共建)

上海建筑机械安全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学院具有国际合作传统优势,以德国为起点,辐射欧洲,放眼世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学院与2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签订交流项目或双学位合作协议,建设有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组织德国工业4.0夏令营、意大利冬令营、中欧博士生论坛等学术与人文交流活动,为学院师生提供广泛的国际交流机会,多位教师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等。




同舟共济,聚才兴业!

学院诚邀广大优秀学者加盟,面向学术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共谋未来!